[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从王习三堂名的变迁看历史 (2)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7-11-15 13: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8年王习三在杨庄村的半农斋画室
    一直生活在京城,从报纸、广播上一天到晚看到、听到的都是“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人民公社好得很”的报道,没成想到了老家一看,不仅和他11岁时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反而吃住状况还不如从前:“鸡屁股是银行”(用鸡蛋换生活品),吃粮靠补助,花钱靠贷款,社员的生活比以前更苦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王习三就被遣返到了祖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改造”。1967年时**的“五七指示”刚刚发下,“农民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而那期间他们村没有任何副业,地里缺水少肥,再加上管理不善,地里每年最多打上百十斤粮食,又没有鱼、肉、油脂等副食,每天人均半斤带皮的原粮根本就填不饱肚皮。眼看农民的困境,他的内心很难平静。自己有内画一技之长,能否按“五七指示”为改变村里穷困落后的面貌创办一摊副业呢?王习三把他的想法向村革委会领导汇报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内画,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到过,更不相信一个既不能装油盐,也不能装酱醋的鼻烟壶能值几十块钱(当时村里每个工值才八分钱)。幸好他从北京离开时,背着红卫兵偷偷带回了三个没画的壶坯,借工余时期画完成品,以实物向村领导介绍,并表示到北京外贸联系的费用由他自己承担,村领导这才半信半疑地让他试试看。
9.jpg
落款为“作于半农斋”之作《戊申山水》
11.jpg
落款为“作于半农斋”之作《八骏图》
    后来他在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联系成功内画加工业务(当时按国家规定,天津口岸负责河北、河南、内蒙、山西等省的土特产出口工作),从此内画成为杨庄第一摊有实际收入的副业。为此,村里把最好的公房腾出来让他当工作室,还把老式的木格窗户换成明亮的玻璃窗。1968年,他正式在河北农村又重操勾笔搞起内画,农忙时还得下田务农,所以为画室起了个名字叫“半农斋”。1970年冬季的一场“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把他作为全阜城县“阴谋夺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反革命分子批斗了八个多月,他的内画创作生涯又被中止。
10.3.jpg
1968年发明金属杆勾毛笔
13.jpg
1968年,王习三绘制的首个《百子图》
(三)从王习三的堂名变迁看历史:—壶斋(1968~1988年)
14.jpg
《牧牛图》 1969年作于一壶斋
15.jpg
左图《猫》王习三绘于1970年,赠陈润璞,题字为“庚戌秋月师曹克家画意,为润璞贤弟指正。瑞成于一壶斋”。
右图《访友图》陈润璞绘于1970年 王习三题字“润璞学弟初试之作,庚戌孟秋,一壶拙笔”。
    1968年内画副业在杨庄办成后,王习三想光靠他一个人是难以尽快扭转村子贫困状况的,只有把村里的男女老少的干劲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他的奔走联系下,天津一家工厂无偿地帮他的村子建成了生产当时十分紧缺的图钉工厂,以后又开办了明胶厂、油坊等多项副业,全村的人力都得到充分的利用,集体经济迅速发展,村里有资金在农业上增加投入:打井、办电、购买肥料和优种,这样经过1969年和1970年两年的发展,村里的农业也大幅度增产,不仅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村里还第一次拿出现金给社员分红。当他看到农民们用那粗壮的手,眼含热泪清点自己本应得到的劳动分红时的动人场面时,他才切身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内心充满了幸福感。为此,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把我当成贴心人,村干部研究工作也都让我参加,甚至有的社员家里吵了架也来找他给评理。外村的人都说:“老天爷给杨庄送来个财神爷。”
16.jpg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7 13:3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7-11-15 13:28
(一)从王习三堂名的变迁看历史:太平庄(1961~1966年)    导语    一般书画家的工作室都有个称号,也叫 ...

珍贵资料
评论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