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王习三堂名的变迁看历史:太平庄(1961~1966年) 导语 一般书画家的工作室都有个称号,也叫堂名,常在落款时使用,如:某某人 Χ 年作于 ΧΧ 斋或 ΧΧ 堂。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画室叫“大风堂”,内画大师周乐元的画室叫“藕香斋”,这不仅能折射出书画家的艺术风格、道德情操,还能反映出艺术家的工作环境和所处境遇。千古流传的名篇《陋室铭》就是一个典型的堂名“说明书”。 艺术家生活在社会上,这就注定要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他们的成名,除了个人的天分和努力外,“时势造英雄”也是至关因素,可能是顺境,也可能是逆境,有句老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历尽沧桑句便工。”便是极好的例证。很多人都是经过了起起伏伏,历尽了人间沧桑,从他们堂名的变迁就可以反映出社会大千。 以下就把王习三所用过的堂名和变迁缘由跟大家说一说。王习三是1938年生于北京(当时叫北平),原名王瑞成,1958年有幸跟随叶晓峰、叶菶祺二位老师学习内画,到现在从艺已经五十多年了。王习三在北京学艺时的早期作品多署作于“京师”或“都门”,后来署自己的堂名,先后换了四个。 《霸王别姬》 创作时间:1964年 说明:1994年,王习三绘制的水晶烟壶《霸王别姬》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41,500港币成交,创当代内画家纪录。 王习三最初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这里汇集了当时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顶尖人才,如当时玉器行当的潘秉衡(玉器四怪之首),象牙业的杨士惠、杨士忠,花丝镶嵌业的毕尚宾、翟德寿、张广和,刻瓷业的陈智光,面塑业的郎绍安(面人郎),绒鸟业的夏文富,木刻业的高从理,皮影业的路景达等等。这个研究所还设有资料室、金工机械车间等。这对一个初涉艺坛的青年来说是个极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天天见到各种精湛的艺术品、老艺人们的为人处世和敬业精神对他的从艺生涯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影, 倒数第二排右四为王习三 由于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加上个人的勤学苦练,他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由于他出身于一个“反革命”家庭,在当时极“左”思潮的统治下,各种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这使他格外憧憬能有一个世外桃源的好环境来安心学艺,试图通过拼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1961年工艺美术研究所由缸瓦市搬到北太平庄。“太平庄”多么吉利的名字啊,这不正是他所追求的吗!以前他在作品中落款是“王习三作于京师”,从那时起他在作品中的落款就改为“王习三作于太平庄”。 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影, 最后一排右四为叶菶祺,右五为王习三 落款改为“王习三作于太平庄”之作 然而太平庄并不太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这个“黑五类的狗崽子”就被遣返到了祖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改造”,从此 “太平庄”的美梦也成为了泡影。 1961年,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师傅学徒 (二)从王习三的堂名变迁看历史:半农斋(1967~1968年) 《荷塘清趣》1967年作于天津 王习三于1938年出生在北京,上学、学艺、工作一直都是在北京,只在11岁时回过一趟农村老家看望伯父和叔叔,住了十天就招了一身虱子还不知道,回到北京跟母亲说身上很刺痒,脱掉衣服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虱子,母亲赶紧用开水冲啊烫啊,才把它们消灭干净。 1968年王习三在杨庄村的半农斋画室 一直生活在京城,从报纸、广播上一天到晚看到、听到的都是“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人民公社好得很”的报道,没成想到了老家一看,不仅和他11岁时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反而吃住状况还不如从前:“鸡屁股是银行”(用鸡蛋换生活品),吃粮靠补助,花钱靠贷款,社员的生活比以前更苦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王习三就被遣返到了祖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改造”。1967年时**的“五七指示”刚刚发下,“农民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而那期间他们村没有任何副业,地里缺水少肥,再加上管理不善,地里每年最多打上百十斤粮食,又没有鱼、肉、油脂等副食,每天人均半斤带皮的原粮根本就填不饱肚皮。眼看农民的困境,他的内心很难平静。自己有内画一技之长,能否按“五七指示”为改变村里穷困落后的面貌创办一摊副业呢?王习三把他的想法向村革委会领导汇报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内画,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到过,更不相信一个既不能装油盐,也不能装酱醋的鼻烟壶能值几十块钱(当时村里每个工值才八分钱)。幸好他从北京离开时,背着红卫兵偷偷带回了三个没画的壶坯,借工余时期画完成品,以实物向村领导介绍,并表示到北京外贸联系的费用由他自己承担,村领导这才半信半疑地让他试试看。 落款为“作于半农斋”之作《戊申山水》 落款为“作于半农斋”之作《八骏图》 后来他在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联系成功内画加工业务(当时按国家规定,天津口岸负责河北、河南、内蒙、山西等省的土特产出口工作),从此内画成为杨庄第一摊有实际收入的副业。为此,村里把最好的公房腾出来让他当工作室,还把老式的木格窗户换成明亮的玻璃窗。1968年,他正式在河北农村又重操勾笔搞起内画,农忙时还得下田务农,所以为画室起了个名字叫“半农斋”。1970年冬季的一场“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把他作为全阜城县“阴谋夺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反革命分子批斗了八个多月,他的内画创作生涯又被中止。 1968年发明金属杆勾毛笔 1968年,王习三绘制的首个《百子图》 (三)从王习三的堂名变迁看历史:—壶斋(1968~1988年) 《牧牛图》 1969年作于一壶斋 左图《猫》王习三绘于1970年,赠陈润璞,题字为“庚戌秋月师曹克家画意,为润璞贤弟指正。瑞成于一壶斋”。 右图《访友图》陈润璞绘于1970年 王习三题字“润璞学弟初试之作,庚戌孟秋,一壶拙笔”。 1968年内画副业在杨庄办成后,王习三想光靠他一个人是难以尽快扭转村子贫困状况的,只有把村里的男女老少的干劲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他的奔走联系下,天津一家工厂无偿地帮他的村子建成了生产当时十分紧缺的图钉工厂,以后又开办了明胶厂、油坊等多项副业,全村的人力都得到充分的利用,集体经济迅速发展,村里有资金在农业上增加投入:打井、办电、购买肥料和优种,这样经过1969年和1970年两年的发展,村里的农业也大幅度增产,不仅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村里还第一次拿出现金给社员分红。当他看到农民们用那粗壮的手,眼含热泪清点自己本应得到的劳动分红时的动人场面时,他才切身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内心充满了幸福感。为此,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把我当成贴心人,村干部研究工作也都让我参加,甚至有的社员家里吵了架也来找他给评理。外村的人都说:“老天爷给杨庄送来个财神爷。” 1972年,王习三在阜城综合厂内画车间 1976年,在阜城综合厂合影 1968年天津的一位老学者叫龚望,从朋友那里知道王习三的情况后,找出珍藏多年的宋代宣纸,请著名书法家余明善先生写了一幅“一壶斋”的横幅堂名送给他,其意取自《后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一篇中的“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大意是:船行至河中心翻了,如果得到一个葫芦就能免于溺死,比喻物得时则贵。内画是他的一技之长,就是因为这内画使他能为贫困的农村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这一技之长才使他得以早日平反。他本人也把“一壶千金”作为他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座右铭。从那时起,他便在自己的作品中署 “一壶斋”堂名。 1981年,王习三在一壶斋横幅下 落款为“一壶斋”之作《螳螂白猫》 正当他诚心诚意地准备配合村干部把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时,1970年冬季的“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县里派来的工作组驻进杨庄,组长是个法院的干部。他们一进村就召开全村社员大会,不点名地说杨庄已经被“反革命”夺了权。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反革命”揪出来批倒砸烂!在八个半月的批斗中,王习三受尽了人格和肉体的各种折磨,开始绝望起来,甚至两次自杀而未成。在那红色恐怖时期,村里的父老乡亲十分同情他,但对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在暗地里劝他想开点,总有一天好人会有好报。 1980年,王习三在特种工艺厂与徒弟交流内画 1981年,王习三首次用油画技法 绘制的《耶稣受难之像》 1983年,王习三参加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活动 在这期间,工作组先后去北京、天津、济南等地调查他 “阴谋夺权”和“复辟资本主义”“投机倒把” 的罪证,却什么也没找到,连工作组里有的人也认为他是冤枉的。 由于搞运动村里所有的副业都停了产,村民眼看没了副业收入,开始对运动反感起来,纷纷向县里要求对他的问题给个说法。不久工作组撤走,县领导人亲自到村里来给他平反。 1984年创作完成的以油彩内画肖像技法为主的《美国历届总统像》,被称之为“美国历史的缩影,中国艺术的结晶” 1985年,《美国历届总统像》荣获 “百花奖”的金杯“珍品”奖 1987年,王习三手捧“百花奖金奖, 弟子也在全国评比中多次获大奖 1972年底,国家下发“落实民间艺人归队政策”的文件,他被重新安排到阜城县地方国营综合厂正式恢复内画创作。经过多年努力,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艺术爱好者的钟爱,“一壶斋”也成为声扬异域的著名内画品牌。1979年他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979年王习三荣获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 1986年,被国家命名为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1988年王习三从艺30周年与部分弟子合影 (四)从王习三的堂名变迁看历史:一壶八德斋(1988年至今) 1988年王习三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坑蒙拐骗、恶意侵权等问题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召开,王习三大师向贾庆林主席馈赠鼻烟 1989年10月1日,王碧霖老师与王习三师生相会在 全国劳模观礼台上 “一壶斋”本是他个人专用的堂名,是经过多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努力和在绘画技法、题材上的不断创新方得来的,他十分珍爱这个名誉。为了使他的优秀弟子能够早日在艺界出人头地,作为老师的他有责任把他们尽早的推荐给社会,他的策略之一就是对他们的作品经过严格鉴定,认为已经达到精品水平的就允许他们在落款时署上“一壶斋”。1984年4月,为了防止假冒问题发生,他还到商标管理部门注了册。但那时他自己对商标法规认识不足,当时他是特种工艺厂的厂长,抱着为集体荣誉做贡献、不为个人争功的朴素想法,在注册时写的申请人是“特种工艺厂”,而没有以 “王习三”个人注册。这就为以后的混乱留下了隐患。 根据邓友梅小说《烟壶》改编、 李翰祥导演拍摄的电影《八旗子弟》 王习三出演《八旗子弟》剧照 1988年,王习三与香港导演李翰祥在冀派内画展会上 1988年为了腾出更多时间从事内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他由特种工艺厂调出,组建了“衡水市习三内画艺术院”。不久他陆续收到国外收藏爱好者的反映:在市场上出现许多低档的内画工艺品滥用“一壶斋”署名。由于“一壶斋”是用他多年心血培育而成的,眼看来之不易的知名堂号就要毁于一旦他心急如焚,为制止事态发展下去,他便找到商标管理部门请求收回本属他个人专用的“一壶斋”堂名管理权,几经交涉均未成功。无可奈何,他只得把堂名改为“一壶八德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志潜一壶、身润八德”,这八德是老祖宗留下的做人原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平时他对弟子和子女都要求他们以“德艺双馨”为标准从艺做人,但在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他对弟子们的告诫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1989年,以习三画院名义举办的 首届“习三杯”内画大奖赛 落款为“一壶八德斋”之作《红树林湾收获季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法制法规的不断健全,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为文艺从业人员开辟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更使他们欢欣鼓舞。 1988年出版的《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几十位内画艺人的从艺经历和艺术特长,囊括了当时各派有影响力的人员 1992年出版的《中国鼻烟壶珍赏》由耿宝昌、赵炳骅主编,其中内画类由王习三先生执笔 2009年,由王习三和卢建广合著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内画技法》教材正式出版。此教材已被内画学校当作专业教材 从他堂名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曲折进程,说明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同步的。我们要在当前的大好时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3年,王习三向国际友人演示内画 2006年6月,衡水内画荣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王习三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王习三被授予首批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2011年,王习三与部分弟子研究内画技法
文章来源:习三内画艺术,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