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吴镇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9-1-13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镇(1280—1354),终年七十五岁。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长住魏塘,深居简出。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曾在村塾中教书,于钱塘等地卖卜。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吴镇于六十八岁〔至正七年(1347年)〕侨寓嘉兴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春波客舍,专写墨竹。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四年后回到魏塘,殁前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侧。
        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
        相传吴镇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
   
        吴镇非常爱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树,取斋名“梅花庵”。因居处有橡林,故书斋又名“橡室”。





画家生平:
        据《义门吴氏谱》可知:吴镇先祖为周王室吴王之后,吴镇祖父吴泽,字伯常,在宋代是一名抗金健将;父吴禾,字君家,号正心;叔父吴森,与赵孟頫为至交,家甚富,人号“大吴船”。吴镇年轻时喜交豪侠一流人物,学习武术和击剑,后与哥哥吴元璋拜毗陵(今江苏武进县)柳天骥读书,研究天命人相之术。他曾在私塾教过学,去嘉兴等地卖过卜,《历代画家姓氏便览》说吴镇“村居教学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青年时期的吴镇,在仕途上表现的与众不同,和元四家中其他三家也大异其趣:黄公望早年热衷于功名,结交了不少文人士大夫,失意后,才专意于画;王蒙青年时期也对仕途一再留恋过,又凭借和赵孟頫、赵雍、赵麟的特殊关系,结交了不少有地位的文人;倪瓒是吴地三个首富之一,虽自己不擅理财,但由于家中殷实的赀财和富裕的收藏,也给他创造了结交文人士大夫的诸多条件。
        吴镇则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从其题骷髅辞《调寄·沁园春》对蝇利蜗名之徒的讽刺中可见出他的处世哲学:“……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一土丘。”




传世名画:

0

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纸本水墨,纵146.6厘米,横5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作于至正元年辛巳(1344年),两松挺立秀拔、负势竞上,占据中间水面大部分,把三段式构图的近山中水连在一起。两松后植一杂树,从后横出,倚斜偃蹇,每个枝条均俯势向上、伸臂布指,与远方踏浪归来的渔父遥相接应。可以这样说,在吴镇画作中,这一株一株的大树是元代广大士人宁守孤独,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写照,也可以说是对渔父形象的很好补充。
        明末王绂《书画录》吴镇条下注曰“……其笔端豪迈,泼墨淋漓,无一点朝市气,虽似率略,人莫能到。然当其世者,不甚重之,仲圭尝语人曰,吾之画直须500年后方遇赏音耳。”吴镇是有先见之明的,“势力不能夺”的个性和画中超尘脱俗的境界不可能即时受到垂青。一个名不副实的画家能逞名于一时,不能逞名于一世,能逞名于一世,不能逞名于历代,一个寂寞于一时乃至一世但卓有成就的画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暗淡,相反定会在后代越发辉煌。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吴镇给我们的启示。




0

元 吴镇 渔父图 绢本墨笔 纵84.7横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作者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时至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社会地位骤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于是,“渔隐”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以吴镇的《渔父图》最为典型。吴镇善作“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传世《渔父图》即有多幅,此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笔法圆润,意境幽深。画风师法巨然而又有变化。全图墨色苍润,山石、树木、枝叶都注意到了墨色浓淡的交替运用,借以表现层次关系并突出主要物象。笔法多变,皴擦点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湖山间幽僻清寂的意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吴镇的《渔父图》大都以秀劲潇洒的草书《渔父群》相配,诗、书、画相得益彰。
        此图是吴镇63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0

元 吴镇 渔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

吴镇 漁父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0

吴镇 漁父图 上海博物館藏




0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立轴,绢本,墨笔,纵83.3厘米,横2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远岫平溪、石滩丛树。溪中芦苇丛生,扁舟一叶。一人坐舟中抬头眺望,两只寒雁翱翔水面。芦苇渔舟用细笔勾描,远树滩头随意点染,笔法灵活,水墨湿润,意境幽深。画法与《渔父图》差不多,依然是用柔润的线条勾写,再加以披麻皴,罩一层淡水墨。淡水墨略分浓淡,以区分山石的凹凸向背。吴镇最为其明显特征是运用愈远愈高的构图手法




0

元 吴镇 双松图轴(又名《双桧图》),作于泰定五年戊辰(1328年)二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吴镇现存画作中最早的一幅。两松平地直立,上顶天,下立地,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两树均挺拔茂盛、枝叶桠槎、形势奇古。左松树身中下部曲成弧形,卧于地,中部挺直、劲健,顶部突然探向右方;右松直立挺拔,上部一个近于直角的弯曲,伸向右,于左松一树枝的上方又一个近于直角的弯曲,然后冲向高空。这样两松空中交插,成为X形,一种挺拔、孤傲、相依相扶的形象展示于画面。两松枝叶间点缀以清溪茅舍、远山丛树,更显出双松的高大、雄伟。




0

元 吴镇 秋江渔隐图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8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桐阴论画》称吴画墨汁淋漓,古厚之气,扑人眉宇”。《秋江渔隐图》画高山平湖, 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左方高岭斜耸, 一道清泉顺势而下, 注入平湖之中。山脚林木郁然。前方乔松挺立,松下楼阁, 州渚芦荻摇曳。笔墨湿润雄秀,境界深远。画上自题:“江上秋光薄, 枫林霜叶稀, 斜阳随树转, 去雁背人飞, 云影连江浒, 渔家并翠微, 沙涯如有约, 相伴钓船归。”




0

吴镇 松泉图 立轴纸本 墨笔 纵105.6厘米横3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淡墨渲染山体,飞泉倒垂而下,旁边一株苍松枝干虬曲,苍劲刚健。吴镇在此画中即容纳了南宋骨体,又趋于温润,舍弃一味的刚劲清味,别具一格。苍松以淡墨写出树体,又以浓墨点苔,提写针叶,其余山木树丛直接以墨彩晕染点写,营造出水气空潆的景致。






0

吴镇 嘉禾八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嘉禾八景图》(见图),是吴镇的一幅名作,作于元至正四年(1344),那一年吴镇65岁。此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作品中,吴镇画了当时嘉兴的八处风景名胜,即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和武水幽澜。他年幼时曾在嘉兴春波门外求学,对这里的景观十分熟悉,因此前七个景点画的都在如今的嘉兴市区和郊外,只有第八个景点在邻县嘉善魏塘。
  这幅《嘉禾八景图》把当时的名胜古迹尽收一幅,也是宋元嘉兴风光现存的唯一写照。此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段图画配上一段文字,画中各地名又一一标出。吴镇除了对这八个景点作了总括之外,还对每一个景点的地理位置都作了说明和介绍。吴镇在题跋中写道:“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壤,信乎其为真八景者矣。嘉禾我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笔而成之图,拾俚语,倚钱唐潘阆仙《酒泉子》曲子寓题云。至正四年,岁甲申,冬十一月阳生日,画于橡林旧隐。梅花道人镇顿首。”
  《嘉禾八景图》虽然画于一幅长卷上,但景与景之间却各个分离。同时,在这幅作品中吴镇相当注重远近距离的表达,或由位置,或由墨色,或由线条的粗细、造型的变化来显示景物间的距离、物体的厚度。其中景物虽丰,安排自各成大段落,井然有序中又不致凌乱涣散,塑造的是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清旷野逸之景趣。作品中的线条沉郁稳健,在笔中表现丰富的墨韵,颇见其个性。与此同时,吴镇在画中还融入了书法的笔意,追求诗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嘉禾八景图》曾为罗家伦收藏。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1920年起先后留学美、英、法国,曾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长、清华大学校长。1950年后去台湾,曾任台湾国史馆馆长等职。罗去世后,此画由他的夫人张维桢女士收藏。张女士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一直在国民党政界从事政治工作。罗夫人于1976年和1996年分两次将家藏古画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嘉禾八景图》在第二批捐赠之内。1998年,罗夫人在美国病逝,夫妇合葬于台北。




0

元 吴镇 墨梅图卷(局部) 30.5X92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上有清人题诗数首,画后有作者书于至正八年(1348)的长题,论述了画梅流派。
  作者用意笔画老干发新枝,淡墨勾花点蕊,清气满乾坤,梅树的枝干颇有姿态,粗枝横生,在粗枝的起笔处补上两根竖生的枝条,求得枝干的平衡。笔法粗劲随意,尽得自然生态,上承宋代扬无咎、赵孟坚的笔意,下启元末王冕的墨梅画法。
  吴镇的墨梅对其侄吴瓘的画艺有着一定的影响。吴瓘,字莹之,号竹庄老人,善画梅竹窠石,今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梅竹图卷》系吴镇与吴瓘的合笔之作。吴瓘画梅,吴镇补竹,异曲同工,写尽文人逸气。




0

吴镇 中山图 墨笔 纵26.4、横9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紙本,羣山疊嶂,杉木叢深,通幅無一雜樹,全宗北苑,用粗麻披皴法,山頭苔點,横竪相間,眾山之坳,突以濃墨暈二峰尖,低於四面,更為奇绝。按李竹懶《紫桃軒雜綴》引孫興公《天台賦》,有倒影重淵,匿峰千嶺之句,所謂匿峰者信然。此卷筆墨蒼厚,氣韻淳古,為仲圭傑作,不應作元人觀,實得董元三昧。後款題「至元二年春二月,奉為可久,戲作《中山圖》,梅華道人書」。下押「梅華盒」朱文印、「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白文印。前有朱文「登」字圆印、「王百穀氏」白文印及李氏鶴夢軒、張洽等印。下角有「王徽尚文家藏」朱文長方印。
        图绘逶迤起伏的层峦叠嶂。画家以淡墨皴染群山,浓墨画丛树点苔,勾皴时见乾笔,笔墨雄浑厚重。自识「至元二年春二月,奉为可久戏作中山图,梅花道人书」。按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吴氏时年57岁。此图为元人集锦卷中之一段,图中钤有明王穉登、李肇亨,清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幅(一-二)41.1x51.5公分,幅(三-二十)40.3x52公分,前副页一38x53.1公分,前副页二38x51.1公分
        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最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而启后。在宋以前,图上都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得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出,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有时为记事甚至出现长题。吴镇此《墨竹谱》册,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具文化意义的特色之一。
        吴镇墨竹谱册从附图观之,图绘笋、粗竿、新篁、折枝共七八竿,错落有致。虽说吴镇墨竹宗文同,但他的画法与文同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同画竹,竹竿纡曲,竹叶密集,而以墨之浓、淡示叶面之正、反。吴镇画竹,却以墨色的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以淡墨画枝,而以浓墨画叶。叶之长、短,似随意生发,但疏落简率,苍劲挺拔。短枝疏叶,笔不连而意贯,一似其题款草书,纵横跌宕,一气呵成。笔锋略秃,中锋撇去,凝厉而厚重。竹根植于土中,根畔短草丛生,前浓而远淡,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