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明 《争分夺秒》76cm×58cm 1960年
20世纪60年代,反映新中国建设风貌是当时中国画表现的重要主题。该作表现的是夜间从事工业生产建设的一个瞬间,在整体上采取了传统的“近景、中景、远景”式构图,以左右两个巨大的生产平台为主体,占据画面前景部分。画面后方塔吊的塔身与动臂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垂直线,间或点点灯火,与近景形成对比,打破了巨大的黑色墨块的沉闷,形成了画面独特的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作者借用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将巨大的机械当作山石来勾勒,用笔考究,虚实结合。在宣纸上用类似泼墨的办法刻画出大型机械的厚重感,不失中国画的特殊韵味。这幅工业题材的国画作品生动描绘出工人奋战拼搏的紧张而热烈的场面。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对如何用中国画语言表现现代工业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回答,是有效融汇中西绘画、创造新中国画的优秀作品。
姜燕 《考考妈妈》113.6cm×64.6cm 1953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广大劳动妇女不仅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同时政府也号召妇女学习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化“扫盲”活动,以此来改变上千年来中国妇女“目不识丁”的状况。《考考妈妈》通过北方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女儿教妈妈学习文化的情景,来反映那场至关重要的“扫盲”运动。画面通过妇女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以描写女儿和妈妈之间听写汉字的情节来点明主题。在形式上,《考考妈妈》突破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局限,画面设色鲜艳又不落俗套,人物形象健康红润,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理想。1953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上,《考考妈妈》被认为是一件富有新意的作品而备受瞩目,证明了新国画改造能适应时代要求,成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典范。
李琦 《JU*XI走遍全国》197cm×117cm1960年
“1958年5月25日, 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激动的日子,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人们像滚水般地欢腾, 我们敬爱的领袖**来了!他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人山人海,山坡上、大坝上,掌声欢呼声响彻山谷,真是地动山摇的景象!”这是李琦当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劳动时,见到**JU*XI时的心情写照。平易近人的**,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劳动者,这种印象深深地刻在李琦的心中,终于在两年后,**手拿草帽,身穿白布衬衣、灰布裤的伟人形象在他的脑海里构成了画面的内容。在画面构图上,作者省去了田野、厂房等一切的背景,运用了中国戏曲中含蓄的表现手法,以无当有,给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不仅仅是在农民群众中,也可能是在工人群众中,JU*XI的足迹踏遍全国。
周昌谷 《两个羊羔》79cm×39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两个羊羔》是周昌谷结束敦煌之行,又进入藏区深入生活后所作。画面上一个藏族姑娘赤着双脚,趴在羊圈的栏杆上,口里衔着小草正在专心注视着两只初生的羊羔,眼睛里充满了爱怜之情。作者注重表现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诗情画意,人物衣袖的线描概括简练,裙服用湿笔晕染,在裙摆处还留有水墨交融的韵味。帽饰与裙带施以鲜艳的红色与蓝色,以求通过局部小块强烈色彩的点缀,使整个画面平淡中不至于单调。构图上大幅留白,仅通过一横一竖的羊圈栏杆分割开中远景的空间层次,小草的表现也率意自然。此画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改造创新的研究成果,并荣获1955年“第五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这是新中国美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谢瑞阶 《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60.8cm×177.2cm 1955 中国美术馆藏
1949年以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发展民族工业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找到作为工业血液的能源和矿产。为了不受制于人,新中国极其重视资源、能源的自给自足。从钢铁、煤炭到石油等各战线,处处涌现出了为新中国建设跋山涉水、披星戴月,战斗在第一线的勘探工人的感人事迹。谢瑞阶于1955年创作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结合了山水和人物画的技法,既表现了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又展现出热火朝天的勘探工作场景。此图最为精妙之处在于用黄河的壮阔和旺盛生命力,衬托出了勘探工人不畏艰险的精神。黄河是谢瑞阶最为擅长的表现题材,而当气势磅礴的黄河和祖国的勘探事业联系在一起时,新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被表现得尤其生动、有力。
贺天健 《九月桐江桕子红》109cm×106cm 1955年中国美术馆藏
《九月桐江桕子红》是贺天健1955年仲秋自沪上前往浙江桐江游览时所作,此幅作品以漫山红叶为衬托,描绘千山竞秀、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色。画面以俯视取势,总揽全局,通过对近景、中景的细致刻画,营造妙趣横生的艺术之境,同时,该作品更加重视山川内在神韵的表达,使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因而,在构图以及皴法、点法、染法上,都能师古出新,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
石鲁 《古长城外》89cm×129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石鲁的成名作,《古长城外》是一幅以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为背景,符合“新美术”创作方向的优秀作品。作品内容新颖、独到,处理手法上的叙事性、情节性,以及表现技法的中西融合,都显现出石鲁的艺术追求。画家创造性地刻画了一段古长城和新铺设完备的铁轨,又借用牧羊藏民的目光与笑容来见证现代化到来的欣喜。该作是石鲁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产生过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