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讯,一个几厘米的玻璃瓶内可以表现无数的历史故事和神态万千的人物,“壶里乾坤”说的就是这门中国传统技艺——鼻烟壶内画。鼻烟壶在进入中国后被加入了无数传统文化和神奇的技法,从最早的实用器皿到后来的文化承载,随着时代变迁鼻烟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杨志刚,作为北京内画鼻烟壶第四代传承人,依旧在做着承上启下的传承工作。 鼻烟壶内画不光要求有好的技艺,心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画了几十年,虽然中间也转行干过别的,但一直没有丢掉手艺的杨志刚有空就要画一阵。
没有机会收藏过去大师们的鼻烟壶作品是杨志刚的一大遗憾,翻看图录是他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所在,杨志刚把自己所有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徒弟们。
杨志刚自己制作改良的内画笔就有十几种
鼻烟壶内画首先要求有绘画功底,当年纸上练习的画作杨志刚保留至今。
1981年,高中刚毕业的杨志刚以文化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厂里当时挑选了入厂考试的男女状元各一名,分配进了玉器车间的附属班组——内画车间。进厂第一天,杨志刚就见到了师父——穿着白大褂的刘守本。整个内画车间,一共才十几个人,师父让大师兄给杨志刚拿来鼻烟壶坯、笔、墨、砚台,从最简单的勾线开始慢慢学。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杨志刚画花了用铁砂洗掉重新练。三个月后,杨志刚的第一件勾线作品“嫦娥奔月”得到了师父的三个字“上色吧”。两年以后,出徒的杨志刚变成了正式工。但跟老师傅比起来,他手艺依然不算纯熟,老师傅一个月可以画三个壶,杨志刚只能画一个。 内画鼻烟壶,绘画功底当然是第一要素,进美术厂的时候,杨志刚并没有正式学过绘画,他说:“以前就是喜欢,在学校里画板报,对素描、油画、国画之类的,几乎完全没有概念。但要把内画学好,就需要绘画基础更扎实。”上世纪80年代,北京很多大学都有免费的夜校,这些夜校成了杨志刚学绘画最好的地方。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杨志刚在夜校学过素描、色彩、国画人物基础、书法、篆刻等许多和内画相关的基本技法。 2003年,离开单位的杨志刚做起了玉雕生意,直到原单位的上级单位找到杨志刚,想让他帮助内画鼻烟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志刚一口答应下来,虽然离开了鼻烟壶内画工作,可他的心一直没离开过。申报非遗项目在本身的技艺之外,还要了解行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脉络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这些工作让杨志刚对鼻烟壶内画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渊源有了不同的感受,真正觉得应该传承下去。 最近,作为北京内画鼻烟壶非遗传承人的杨志刚除了教徒弟,还忙着走进京城的大学课堂,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鼻烟壶内画。西城区组织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传承志愿者,内画鼻烟壶也是其中之一。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安旭东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