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勇计划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文化生态体系公园,将内画艺术的制作流程进行展示,令其活态化呈现,使来到博物馆的人,可以坐下来,亲自体验内画,扩大对内画的了解和宣传。 博物馆的三楼为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和河北工艺美术精品厅。在这里将要展示石家庄和河北的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唐山皮影、邯郸黑陶等。这些重要的民间艺术是河北文化的根。他想借这个平台将河北省的姊妹艺术也带动起来。 博物馆的四楼可以举办临时展览,艺术讲座、艺术沙龙。五楼到八楼将作为办公场所和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从八个楼层的安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套完全现代展览理念上的博物馆构架。 因为是两家合作开发。新落成的博物馆,一幢楼两块牌子,分别是“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和“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但在经营上,是两位一体,共同经营。人民影院的职工,按照人尽其能的原则将会被重新培训上岗。 在这次合作中,安胜霞深刻感受到了作为文化产业生力军,民间艺术的活力和创造力。她说,民间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取得发展和生存。此次合作中,王自勇等人身上那种积极进取的活力和精神,正是国有事业单位所缺乏的。 在王自勇心中,他经营的博物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他将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内画和其他民间艺术展示的窗口和平台,在保护传承的意义下,更注重开发利用,延伸工艺品产业链,从而探索一条传承、保护、创新、研发、销售、再保护的路子。 他表示,这次投资博物馆建设,还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他希望有条件的企业家、民营资本能够参与到公益文化设施的建设中来,省会“三年大变样”不光是硬件设施建设,只有物质、文化同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变样”。 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 “这是石家庄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成功破解‘濒危’国有事业单位发展难题的一个范例”。石家庄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李耀峰对于双方的合作如是评价。 文化体制改革改不动,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员安置问题和资金问题。这两个方面,在这次合作建设中都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这个项目,让人民影院起死回生,也给城市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亮点,在繁华的商业街上进行民间文化的展示,提升石家庄的城市品位。 李耀峰认为,民营资本和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是一种把改革和发展相结合的改革模式,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发展文化项目,把旧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使国有事业单位的改制和发展融合在一起,应该是一种成功模式。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如何发展?这已是长期困扰文化部门的一个难题。李耀峰说,当时,他们就这个问题不断进行探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趋势面前,内部职工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只要对人民有利,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就可以做。于是,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人民影院把握了三个原则:第一,职工利益有保证。第二,国有资产不流失;第三,人民事业有发展。 谈到合作成功,双方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个项目首先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王自勇说,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省委提出文化大省的构想时,国务院下发了“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公益事业”的优惠政策,父亲深受鼓舞,把在省会建设河北省内画博物馆的想法向省委领导作了汇报,没想到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回应。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的白克明同志做出批示,要求尽快落实。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路绿灯,特别是石家庄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政府的服务职能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深刻体现。促成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在石家庄市区最繁华地段的落成。 李耀峰表示,人民影院的成功开发将作为一种模式,在之后的大众剧院、丝弦大剧院的建设中被沿用。他们已经向市政府提出申请,计划将大众剧院建成一个1万平方米的大众演艺广场,实现天天有演出。大众剧院原有的面积5000平方米按照1比1的比例,由开发商补给,剩余部分由政府回购。在今后的文化大市建设中,力争文化设施一个都不能丢。 21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表:
■2003年底,国务院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试行)》两个规定。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十二篇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列为第三节。 ■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9年8月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2009年9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延伸阅读 他山之石 山东省昌乐县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由“养人”改为“养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山东省昌乐县抓住潍坊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昌乐县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和开展大调研、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十年后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现象,用十年后的思维研究今天的问题,用十年后的办法发展今天的事业”,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建设上“敢想、善变、能干”,重点解决共事的境界、谋事的气魄、干事的胆略等问题。各级干部群众树立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坚持走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整合文化资源,率先突破、优先发展,多搞“亮点”工程,不搞平推平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昌乐县着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文化转变。对县委宣传部所属的直管文化单位进行职能整合,组建文化新闻出版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合并县文工团、县电影实业总公司,组建县演艺集团公司;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引进政府采购模式,变按编制拨款为按项目拨款,由“养人员”改为“养事业”。三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成立县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和运营,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四是改革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担险”的原则,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模式,激活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 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实行岗位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纳入考核内容,修订文化建设考核办法;进一步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支持;文化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优先保证;对群众自发组织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全力支持、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