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习三内画艺术作品。(由王习三本人提供) 一只小巧玲珑的鼻烟壶,一个题材丰富的大世界。那形神逼真的人物肖像、意境高雅的青山绿水、栩栩如生的鸟兽虫鱼等等,都装在了小小的鼻烟壶中。这些鬼斧神 工之作,是谁、用怎样的细心雕琢而成的呢?河北省衡水市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里,不同时期、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鼻烟壶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还有一些精 湛的鼻烟壶内画作品也被一并收入馆内,每一件都工艺精湛,令人赏心悦目。面对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记者在赞叹之余,也幸运地见到了它们的作者——“冀派” 内画艺术大师王习三先生。 年过六旬的王习三先生,已在内画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了近50年。回首这段历程,他这样总结道:“也许正是种种巧合和机遇,才成就了我与内画艺术的这份缘。” “内画是一门需要耐性,交给时间淘洗方见精华的艺术。” 在王习三的长子王自勇的陪伴下,记者参观了整个展览馆。随后,王习三先生也如约来到了展馆。 “欢迎来我们这里参观啊。”王习三先生非常客气地和记者握了握手说道。67岁的他身材魁梧,气质非凡,虽然已白发如霜,但依然同他的艺术作品一般充满活 力。谈话间,王先生淳朴豪爽的个性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得知,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只是习三艺术中心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另外还有习三书画艺术院、习 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习三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 “鼻烟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种类繁多,内画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诞生比较晚的。”王习三先生首先为记者讲述了鼻烟壶内画的发展历程。明朝万历年 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鼻烟传到中国,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鼻烟和鼻烟壶开始盛行。当时鼻烟壶的材质多以陶瓷、玻璃为主,后来发展到金属、牛角、玉 石、竹子、水晶、玳瑁、树脂、鲨鱼皮、象牙等。清朝嘉庆年间,内画艺术应运而生,它把特有的鼻烟壶造型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以周乐元、丁二仲、叶仲三、马少宣等京派四大名家为龙头的京派和在山东形成的以博山为中心的鲁派,将内画艺术一步步推向巅峰。 对于内画艺术的绘画技巧,记者也颇有兴趣地向王习三先生请教了一番。“它源于外画,难于外画。”王老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内画是建立在一定的 外画基础上的,搞内画艺术需要一定的外画基础,但是内画的作画程序又需要一种逆向思维,要‘先看到的先画’。比如,外画可以最后画眼睛,而内画必须先画眼 睛,以免被别的色彩覆盖。另外还需要安静的环境,不像外画那样可以在众人面前甩开袖子作画。要气定神闲,有时画一个长线条需要屏住呼吸,画完再换气,不然 手略微一抖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而且壶口越小作画难度也就越大。” “你可以看看现场演示。”看到记者兴趣盎然,王先生决定带记者去参观一下作画现场。在工作间里,记者看到两位姑娘正人手一个鼻烟壶在细细勾画着。绘画时她们将勾笔尖通过细细的壶口伸入壶内,在内壁上勾画轮廓、覆彩着色…… “你们学了多久?”记者问其中一位作画的姑娘。“不到一年。我们都是有点外画基础的,学起来比较快。不过内画需要多练习,越练越熟,一开始手都会抖的。” 看着她们娴熟的作画技术,记者忍不住也想试一把,但刚把勾笔伸入壶口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为不致糟蹋壶坯子(已经加工好但还没有作画的烟壶),记者还是手下 留情停止了这项“工程”。不过这确实是一项工程,即使是对于王习三这样的大师。“搞这门艺术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有时画一件复杂的作品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 说是一项工程也不为过啊。”王习三先生说道。 “内画是一门需要耐性,交给时间淘洗方见精华的艺术。”王习三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正是有了时间的淘洗,王习三才有了在方寸间点染大千世界的功夫。 “每一次机会都会决定不同的人生,也许我注定要一生执著于内画艺术吧。”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天坛附近……”王习三先生向记者回忆起童年与鼻烟壶内画的邂逅。 1938年,王习三在北京出生,受父亲影响,他从小酷爱书画。“一次出去玩的时候,我偶然发现天坛附近有一个卖鼻烟壶的,而且里面还画着各种画。虽然现在 想想那画其实画得很粗糙,但当时却感到很不可思议,这小小的壶里面怎么能画得上画呢?以后每次经过那儿我都会去看看。”但他没想到,几经辗转后,他的一生 真的与内画结下不解之缘。 “可能是老天的特意安排吧!”对于走上内画艺术这条路,王习三仍觉得巧合太多,好像是老天有意成全似的。高中毕业后,王习三本想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 种种原因使他错失了机会。后来他被分配去教书,又因为母亲重病耽误了报到时间,王习三再次与他人生的第二次机遇擦肩而过。之后,他赶上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 所招生,并如愿考取。“每一次机会都会决定不同的人生,也许我注定要一生执著于内画艺术吧。”王习三感到这既是一种巧合,又是一种必然。 1958年,王习三考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也就是在当年,他师从当时很有声望的内画大师叶晓峰、叶莑祺(叶仲三之子),成为叶派内画艺术的第一个外姓弟子,他的人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看到农村的生活很苦,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这门手艺为家乡做点事。” 经过半年学习,王习三的内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58年,王习三随老师参加北京的一个艺术展览会,朱德总司令看到他的作品后鼓励他说:“你要像**说 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更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不断鼓励自己永攀高峰啊!”朱老总的一席话使王习三至今难以忘怀。 王习三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原名叫王瑞成,正是为了记住朱德总司令的话,抱着向叶仲三、叶小三、王三把这三位他所敬佩的老前辈、老艺人学习的决心,他改名为王习三,而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王习三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努力攀登高峰时,“文革”来临。很快,母亲和弟弟随他一起被遣返回家乡河北阜城。回到贫困的农村,一家人靠亲戚帮忙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祸兮福所倚”。虽然时代使王习三身处逆境,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在与农村老百姓的接触中,王习三迸发了创作灵感。 “看到当时农村的生活很苦,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这门手艺为家乡做点事。”王习三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生产队的人时,他们对此却是半信半疑:“大酱油瓶子都没人要,你这东西不能盛盐不能盛醋,谁会要?” 面对别人的疑虑,王习三把偷偷从北京带来的3个壶坯子做成了鼻烟壶内画。“当时因为没带什么工具,我就找了个扫帚枝儿,把一头弄弯了当勾笔。没有更多的墨 彩,我就画了熊猫,兰竹图,还有墨彩山水。”王习三把3件作品送到进出口公司,那里的人对他也是半信半疑,不相信农村还有搞这种艺术的,就给了他10个烟 壶坯子让他再试试。 拿到烟壶坯子,王习三高兴得不得了,寄住到天津亲戚家作画。城市条件好一些,有电灯,有各种色彩的颜料,他废寝忘食地画了将近一个月。这一次他的作品水平 明显高于前3件,进出口公司的同志赞不绝口。自此,他的鼻烟壶内画以副业形式在村里搞了起来,第二年他开始培养学生,第一批就带了4名学生。 “为了使更多的内画艺术爱好者参与进来,我决定办一所专业学校。” 后来,国家落实政策,北京派人来征求他的意见,回北京还是留在河北?王习三当时的想法是哪儿需要就留在哪儿。于是,他选择留在了河北,一呆就是30多年,也正因为这样,“冀派”内画成为京、鲁、冀、粤四派中发展最快的一支。 改革开放后,在宽松的发展空间里,王习三的内画技艺不断攀登高峰。1983年,他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大作——历届美国总统肖像画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十五 届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年会上大放异彩,使世人了解到了这一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隔年,在洛杉矶年会上这组作品再次登场,并被美国各大报纸誉为是“美国历史 的缩影,中国艺术的结晶”。1985年,这组作品获得“第五届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王习三意识到内画艺术不能漫无目的地发展。河北有很多素质较高、技艺精湛的内画艺术家,为了使大家能有更多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形成合力,1988年,习三内画艺术院在河北衡水成立,把“冀派”内画精英汇集到了一起。 除此之外,培养新秀也成为王习三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他的嫡传弟子已近40位,有些在国外也很有知名度。即使这样,王习三也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过去 那种以师带徒的方式已经落后了,为了使更多的内画艺术爱好者参与进来,我决定办一所专业学校。”1994年,王习三在儿子的帮助下完成了心愿,习三内画工 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生,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所专业内画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我们这里工作,也可以自己去发展,第二年他们就可以养活自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鼻烟壶内画,2003年,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展馆收藏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鼻烟壶难以尽数,馆内还展示了 鼻烟壶的加工过程、工具,以及作画的程序等,内容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该馆已举办了40多次展览,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内画艺术亦是如此。” “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内画艺术亦是如此。”为了使内画艺术更具生命力,王习三带领“冀派”力量,打破了内画仅仅以鼻烟壶为载体的传统表现方式,开发出内 画水晶球、项链、屏风、佛珠、烟具、茶具等工艺品,畅销国内外。目前,河北内画从业人员近4万人,年产值近10亿元,成为河北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 艺术院、学校、展览馆和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艺术窗口,向社会,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内画艺术的风采。 “我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同步的,国家遭难时我也遭遇不幸,国家繁荣时我也有所发展。现在我倒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想做的事情很多。”王习三告诉记者,内 画艺术“不养少、不养老”,太年轻画不出太好的作品,年龄大了会因视力衰退等原因影响技术,所以他想趁现在身体状况尚好,多画一些,为后人多留一些东西, 他也希望内画艺术通过不断创新永远传承下去,这项民族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应该好好珍惜。 晶莹剔透的水晶壶里,王习三气韵生动的作品是那么富有灵气,浓郁的生活气息、新鲜的生命汁液在莹润的壶壁上流淌。“一片冰心在玉壶”,想必是对王习三执著于内画艺术的最好写照。 人物简介: 王习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原名王瑞成,1938年5月24日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冀派”内画烟壶艺术的创始人,“中国鼻烟壶 研究会”发起人,“习三内画艺术院”院长。他在师承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派内画艺术之长,兼收并蓄其他民族艺术营养,首创如今被内画界广泛使用的“金属杆 钩毛笔”,并开创“油彩内画技法”先河,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内画艺术大师”。1979年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1983年被国际烟壶协会授于“荣誉会员”称号,1985年他创作的《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烟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河北 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