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韩愈《送幽州李端公序》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22-10-17 16: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愈《送幽州李端公序》

元年,今相国李公,为吏部员外郎,愈尝与偕朝,道语幽州司徒公之贤,曰:“某前年被诏告礼幽州,入其地,迓劳之使里至,每进益恭。及郊,司徒公红帓首,袴握刀,左右杂佩,弓服,矢插房,俯立迎道左。某礼辞曰:‘公,天子之宰,礼不可如是。’及府,又以其服即事。某又曰:‘公,三公,不可以将服承命。’卒不得辞。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愈曰:“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复平,平必自幽州始,乱之所出也。今天子大圣,司徒公勤于礼,庶几帅先河南北之将,来觐奉职,如开元时乎!”李公曰:“然。”今李公既朝夕左右,必数数焉为上言,元年之言殆合矣。

端公岁时来寿其亲东都,东都之大夫士,莫不拜于门。其为人佐甚忠,意欲司徒公功名流千万岁。请以愈言为使归之献。

韩愈一生写过不少赠序,他不拘一格,“穷情尽变”,既突破传统模式,又避免千篇一律。《送幽州李端公序》虽然不如他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广为人知,但是它在写法上独树一帜,可谓韩愈序文中的一枝奇葩。

李端公,即诗人李益,唐宪宗元和元年应召赴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唐时称御史为端公,李益当时在州幕中兼任御史职,故称之为端公。相国李公,指李藩,曾在元和四年二月至六年二月代郑絪为宰相。幽州司徒公,指刘济,永贞元年三月以节度使本职加检校司徒衔。幽州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刘济是倔强难制的强藩。韩愈的文章通过自己与李藩的一段对话,写刘济在迎接李藩出使时如何“勤于礼”,借以推论天下复平必自幽州始,希望李益能去多做些工作。

本文的主旨在“其为人佐甚忠,意欲司徒公功名流千百岁”。围绕主旨,作者在构思、选材、人物描写上都颇具匠心。

首先,作者巧于运思,选取最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的角度,即借他人之口,把刘济的形象和盘托出。韩愈和刘济并未有过交往,而李藩和刘济曾有过直接接触,韩愈就利用他们这层关系,通过李藩和自己的一番对话,藉李藩之口来表现刘济。选择这一角度表现刘济,最直接真实,具体生动,也最节省笔墨。

其次,选材也很精当。韩愈为建立自己对刘济“其为人佐甚忠”的评语,他只选取了刘济迎接奉皇帝诏命到幽州去告哀的李藩这件事,并细致而生动地描写出刘济的形象和接待皇帝使臣的情形,从而为后面的“司徒公勤于礼”作了张本。由此推论,既然“勤于礼”,则应该率先归唐,这样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文章的构思巧就巧在作者连续设下“圈套”。他选取“司徒公勤于礼”的事件已是一个“圈套”,紧接着水到渠成地抛出“物极必反”的道理又是一个“圈套”,一个连环套,让对方不能不“钻”入。韩愈转述完李藩的话,又马上开始了和李益的对话,巧妙地用“历史循环论”来打动刘济的心。这个转换过程不露声色,不留痕迹,自然顺畅,天衣无缝。

这篇文章的构思既巧又奇,奇就奇在文章的“主体”是由两组对话组成的。一组为韩愈和李藩,一组为韩愈和李益。这样的构思充分体现了韩文奇伟善变的特点。

古人用十日和十二字相配以纪年月日,“数穷六十,其将复平”,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反唐算起,到韩愈作此文时为元和五年,不过五十六年,这里说:“数穷六十”,是大约举其成数而言。安禄山的根据地幽州,是“乱之始”,所以依“循环论”,说平也是从幽州起,这就达到了李益去做刘济工作的目的。李益当时赴幽州是到节度使刘济管辖的分裂割据地区寻找出路,涉及到朝廷与藩镇争夺知识分子的政治问题。河南将和河北将,即指彰义吴少诚、淄青李师古和成德王士真、魏博田季安,他们都是当时割据自雄的节度使。所以韩愈要李益劝刘济率先归顺唐朝,也是韩愈反对割据,希望统一的一贯立场。后来刘济为其子刘总毒死,裨将谭忠劝刘总归唐说:“河北与天下离六十年,数穷必合”,也是承用韩愈的这种旧说,竟然说动了刘总。由此可见此文所起的作用并非一般。

文章在记叙中插入了一段对刘济和他“勤于礼”场面的描写,使文章格外生动。“(李藩)及郊,司徒公红帓首,鞾袴握刀,左右杂佩,弓服,矢插房,俯立迎道左。某礼辞曰:‘公,天子之宰,礼不可如是。’及府,又以其服即事。某又曰:‘公,三公,不可以将服承命。’卒不得辞。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刘济到郊区迎接皇帝的使臣李藩,他头戴武将卫官朝参时才戴的红头巾,脚穿乌皮鞋、大口袴,手持佩刀,身上藏弓插箭,恭候在道路的左边。他身着将服,直到两次劝说:“礼不可如是”,“不可以将服承命”,而刘济“卒不得辞”。古代客阶在西,因为迎接皇帝派来的大臣,因为他是代表最高统治者的人,所以刘济不敢居主位,“即客阶,坐必东向”。这段把刘济对朝廷奉命唯谨的神情举止,描写得传神阿堵,宛若眼前。

文章语言多采用短句,因而文意的进展和转换呈现出一种快节奏,这除了顺应说话人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的需要外,同时也表现了韩愈祈求强藩被除、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

字数:1987 作者:郭卉
知识来源:关永礼 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68-69-70页.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