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苏轼《日喻说》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22-10-17 17: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日喻说》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扪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㶿也。自盘而之钟,自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交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苏轼不但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精于老庄之说的思想家。其在《日喻》一文里,引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的比喻,阐释了“道可致而不可求”和“学以致其道”的观点。

何谓“道”呢?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庄周认为,“道”乃万物之本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哲学体系含有某些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苏轼批判地继承了老子和庄周的哲学思想,尽管他的世界观的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但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纷繁万物的洞察研究上,却比老子、庄周要辩证科学得多。《日喻》一文中,作者所说的“道”,系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而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总体而言是深奥的、抽象的,非那个时代的常人所能理喻的。但苏公却先避而不谈这诸多深奥的道理,在文章的开篇之初,首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一个生来就是瞎子的人,想了解天空中的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又有人告诉他:“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把高悬九天的太阳视为庙堂中的“钟”和乐师手中的“龠”,这是多么荒唐和可笑的啊! 然而就在读者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却使你肃然敛容,不得不认真地去思索这件荒唐事中所蕴含的哲理了。“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那些自以为是、想当然地理解和运用别人经验的人,一定会像盲人一样闹出把太阳比作钟和龠的笑话来的。作者的比喻是多么地生动、贴切而又富有情趣。一个不学无术,却又急功近利想踏捷径而求“道”者的嘴脸被活画了出来。诙谐、辛辣、发人深思。因此,要想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固有规律,不经过刻苦的努力实践,仅通过别人的一番解说、描绘,是很难了解事物的本质的。

“未尝见而求之人”,是得不到真知的;“莫之见而意之”,也是得不到真知的,因为没有实践过,经验过,只凭主观臆测,就觉得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其实是“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那么,只要亲眼见就晓得“道”的真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即其所见而名之”,与“莫之见而意之”一样,都是不学而求“道”的弊端啊!

“道”的内涵是非常深奥的。“未尝见而求于人”不行,“莫之见而意之”不行,“即其所见而名之”也不行。作者在对以上几种流弊进行否定之后,从而得出结论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求知的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欲速则不达。“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道”与急功近利的人是无缘的,只有理头若干,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不图虚名、不患得患失的人,才能在必然中获得自由。

至此,文章的主旨已十分明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又绘声绘色地叙说起“北人学没”的故事。这倒并非是作者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随意添加的赘笔,盖两个故事各有所喻。其一是要引导读者明了不学而求“道”的弊端; 其二是要告诉读者求“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长期的、潜心的实践!

实践是“学道”与“悟道”的重要手段。南方的“没人”所以谙熟水性,就是因为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潜水的规律。如果从来不与水接触,而只通过传闻和别人的解说,“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实践出真知”,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已经“悟”到了这一真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作者所列举的一连串事例都在说明实践的重要。不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不在实践中探索寻求,只想凭一夕之谈而从别人那里获得真知,那只能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苏文好发议论,本文叙议相兼的特点尤其明显。文内连用了两个寓言式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抽象、深奥的哲理,故事化了、情趣化了。开卷引人入胜,掩卷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启迪想象,苏公运笔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的非同寻常之处,还在于两个比喻对比的鲜明、强烈。这两个比喻并不是简单并列的,“盲人识日”一喻,意在说明靠臆想和推论认识世界的荒唐。“北人学没”一喻,意在说明离开实践绝难获得真知。前一个比喻是后一个比喻的先导;后一个比喻是前一个比喻的引申与发展。两个比喻都是作为论据而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文章以比喻始,以比喻终,喻体通俗,喻理易晓,耐人咀嚼,饶有兴味。篇末点明文章为山东举子吴彦律所作,对素昧平生的后学之辈殷殷教诲之情宛然可见。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